社工文化

新闻中心

民政服务站宣传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工文化 > 民政服务站宣传 > 

新余市渝水区探索“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新模式:让救助有“精度”更有“温度”

来源:大江新闻   发布时间:2025-03-11 09:58   浏览量:11

作者:谢小琼

   根据《中共新余市委办公室 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剥离社会管理事务实施方案〉的通知》,新余高新区的多项社会事务已移交至渝水区。在此背景下,渝水区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新模式,以“物质+服务”为切入点,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物质帮扶向综合服务救助转变,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记者深入渝水区,见证了这一温暖人心的实践成果。
   “真是太感谢了!多亏你们帮忙申请辅具,我的出行方便多了……”近日,在新余市渝水区,残疾人李某在收到新轮椅后,激动地向工作人员表达感谢。这是渝水区“物质+服务”社会救助项目的一个缩影。通过精准对接需求,该项目不仅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帮扶,还通过个性化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
   集聚“多方合力”,构建多元帮扶体系
   2024年5月,渝水区引入新余市绿水青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借助其专业力量推动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发展,将“物质+服务”社会救助融入日常工作,提升救助精度与温度。项目启动后,渝水区统筹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爱心企业等多方资源,形成协同帮扶体系,凝聚社会合力,助力困难群众改善生活。例如,水西镇民政服务站联合残联组织3场残疾人招聘专场,推荐2个就业岗位;为残疾人申请辅助器具10余件,并不定期维修轮椅,满足其生活需求。同时,渝水区为1290名分散供养特困自理人员及重度残疾人每季度提供一次理发或家政服务,累计服务3865人次,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更多关怀。
   此外,渝水区还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方式,全面梳理在册救助对象信息,精准认定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以及重度残疾人等群体,并进行分类建档,为精准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在寒冷的冬季,渝水区还为服务群体发放了260床棉被,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聚焦“服务找人”,精准对接需求
   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渝水区始终坚持“服务找人”的理念,主动排查发现救助对象,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及时获得帮助。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工作人员每月对120名分散特困人员进行探视巡访,累计探访次数已达1080人次。同时,58个村(社区)合计116名协里员和探访员每月为500名分散供养特困自理人员及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养老监管服务,累计探访服务次数近5000人次。在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关注困难群众的物质需求,更注重他们的服务需求。
此外,渝水区还依托市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将辖区内非在册低收入家庭纳入常态化监测范围,确保困难群众能够获得及时高效的救助。通过入户走访、积极宣传、主动发现等方式,工作人员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真正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
   聚力“精准帮扶”,满足个性化需求
   帮扶对象的困难和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在兜好底的基础上稳稳托起他们的幸福?渝水区通过“三阶段推进”的精准帮扶模式,实现了从单一物质救助到综合服务救助的转变。救助前期,民政服务站工作人员科学评估,精准排摸对象的需求;救助中期,按“一户一策”原则设计帮扶计划;救助后期,整合资源解决急难愁盼,搭建长效机制。例如,针对困难群众的助餐、助医、助洁等需求,渝水区提供个性化服务,让服务对象提供需求清单,协理员和探访员根据清单上门提供服务,让救助更有温度。
同时,渝水区民政服务站工作人员还为摸排出49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留守儿童等困境困难儿童,每月上门关心关爱服务,累计服务次数达495人次。每月对新增的低保、特困人员上门走访,进行低保核查工作,目前累计走访核查200余人,确保救助资源精准分配。
   兜牢民生底线,推动救助高质量发展
   随着“物质+服务”社会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新余市渝水区不仅通过物质救助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通过个性化服务满足了他们的多样化需求,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余市渝水区“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救助的温度和精度,是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为困难群众点亮了希望之光。渝水区民政服务站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项目化方式助推服务落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推动社会救助实现高质量发展。

欢迎注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