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文化
新闻中心
为全面深化民政服务站驻站社工的专业素养与政...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各计划单列市...
7月20日上午,江西省民政学会成立。省民政厅党组...
为进一步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暑假课...
为进一步推动新建区街道民政服务站(原社工...
近日,由中共上饶市委人才办、上饶市民政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社会工...
为进一步强化南昌市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社...
6月7日,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晖到省社会工...
为进一步提高渝水区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优化...
“三个聚焦”推进民政服务站建设走...
3月26日至27日,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在江西省上...
4月16日,省社会工作协会会长...
3月25日至3月29日,省社会工作协会会长赵大伟、副会...
赣人社字〔2024〕101号2024年社工考试现场人工审...
近日,江西省社会工作协会(以下简称&...
江西省革命老区爱心基金会、江西省社会工作协会于近...
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弘扬社会工作精神、传播社会...
关于建立江西省社会工作项目库的通知 各有关...
关于开展江西省第五届(2023)优秀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为进一步加强党...
11月15日,全省&ldquo...
民政部职能配置...
为进一步壮大南昌市...
10月28-29日,中国式...
10月30日上午10时10分...
10月23日,新余市民政...
推进民政服务站建设以...
近日,民政部发布《20...
为进一步发挥全域党建...
上饶市贯彻落实习近平...
为加强与副会长(副会...
9月5日是我国第...
为进一步加强乡镇(街...
2023年9月5日,民政部...
近期,2023年度江西省...
为进一步提升乡镇(街...
为进一步了解社会工作...
为推进全市慈善事业健...
为加快建设社会工作专...
今年以来,新干县认真...
近日,学习强国学习平...
为进一步优化新余市民...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八个“中华慈善日...
为贯彻落实《江...
7月31日,广东省社会工...
五社联动聚合力,爱...
根据《江西省赣鄱慈善...
7月21日,景德镇市社会...
为进一步提升社工开展...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为全面掌握余江区乡镇...
“村里的居住环...
为全面掌握我市乡镇(...
为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站...
6月19日,上饶市社会工...
为深化民生服务领域社...
6月15日,首期“...
为期两天的2023年度社...
为加快培养本土社会工...
“我想要一支可...
近日,宜春市民政局举...
为深入贯彻落实民政部...
5月27日,2...
为深入贯彻...
为深...
“六一...
全国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委员会关于开展2023年...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乡镇...
为进一步推动宜春市...
为进一步壮大鹰潭市社...
为进一步加强宜春市社...
4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
截止4月20日,新余市2...
为实现“...
为进一步加强萍乡市社...
4月11日,记者从...
2023年社工考试现场人工审核材料和照片处理工具下载...
4月6日至7日,新余市...
3月29日-4月1日,为深...
赣县区 &nbs...
近日,江西省社会工作...
3月22日,以“推...
聚焦共同富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
“一直以来,慈善...
近期,全市慈善和社会...
近日,全省乡镇(街道...
...
为深入推进乡镇(街道...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社会工作主...
为进一步推进南昌市乡...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民政...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
为了加快...
社会工作中的「社会」是个啥意思 ——重拾社会工作中的社会本质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30 15:14 浏览量:678
社会工作中的“社会”是个啥意思?
ENTER TITLE
回顾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大家不难发现,社会工作实务愈来愈着重个人辅导工作及专注于临床治疗理论与技巧的发展。但是,社会工作是被称爲「社会工 作」,而不是被称爲「治疗工作」、「辅导工作」或「个人照顾工作」。
社会工作名称当中有着「社会」两个字。若只着重个人改变及治疗功能,则社会工作还应否被称此名字呢?回应这个问题,本文首先尝试探讨爲何社会工作名爲社会工作,讨论社工专业迈向个人辅导及治疗的趋势是忘了其「社会」本份,逐渐将社会工作「去社会化」,然后提出社工专业要回归「社会」本质及重拾其社会目标的重要,建议重新理解及关注社会工作的真正「社会」涵义。本文列出社工所要包含的六项「社会」涵义或元素。最后建议在社工专业实践、社工专业发展及社工教育中如何推动重新认识社会工作的「社会」本质及实践其社会目标。
为何社会工作被称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爲何被冠以此名称?」是十分值得每一位社工及社工学生去探讨的问题。爲何我们不采用「关顾工作」、「人本工作」或「辅导工作」这些名称呢?以我观察,社工教育很少去提及或探讨这个问题。社会工作爲何有「社会」一词,当中的涵义是甚麽呢?这个名称反映出社会工作应该有其「社会」本质或元素。是否由于社会工作的对象是生活在社会的人类;是否由于所需要处理的是社会行爲;又是否由于我们的工作是与社会发生的事情有关。以上的解释似乎都未能具体显示出社会工作的「社会」本质。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重新检视社会工作源起的两个根源。
社会工作的两个根源
追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社会工作专业是由两个根源发展出来的(FigueiraMcDonough, 2007; Popple and Leighninger, 2008; Specht and Courtney, 1994;王思斌,2006;张乐天,2006)。第一个根是在十九世纪由玛利列治文 (Mary Richmond) 在美国所倡议的慈善组织会社 ( Charity Organisation Society) 运动,爲社会上有需要人士提供关顾及探访服务,去帮助个人适应,协助服务对象作出适当的改变及得到合适的治疗。这些工作着重个人改变及辅导,而由此更引发了专业个案工作及治疗服务的兴起。
第二个根也是在十九世纪由珍阿当斯 (Jane Addams) 在美国发展的睦邻组织运动 (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这运动提出社会服务不应只关顾个人需要及改变,更应多关注社区及社会出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多走进弱势群体当中,去关顾贫穷、被压迫及被剥削的问题,消除不公平的政策,改变不公义的制度,以及进行社会改革。
社会工作专业就是从两个根源逐步发展。关顾个人转变与治疗,以及推动社会改革与实践社会公义成爲社会工作的两大重要目标。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不应只着重个人辅导及治疗工作,更应有清晰的社会目标。国际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在2005 年颁布的最新社会工作定义中清楚指出:「人权及社会公义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基石」(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05, p.1)。因此,社会工作的「社会」二字就是提醒我们所要追求的社会目标,有着较宏观的改变社会及达致社会公义的「社会」涵义。
社会工作逐渐迈向「去社会化」
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目标并未受到重视 (Finn and Jacobson, 2003; Lundy, 2004; Smith, 2008) 。社会工作实务愈来愈迈向集中个人辅导工作及着重治疗模式的运用。社会工作普遍被理解为或被视为辅导工作、个人或临床心理治疗。不少专业社工热衷于学习不同治疗模式。在他们眼中,若要被视爲一个更专业的社工及提升其专业地位,加强临床治疗知识、技巧与能力至爲重要。在社工训练中,个人辅导工作,家庭治疗及临床治疗实务科目成爲最热门的选修科。
不少社工训练学院也纷纷开办了不少与临床治疗实务有关的资深进修社工硕士学位课程,例如:精神康复治疗、青年辅导、家庭治疗、行爲及健康矫正,及老人辅导课程等等。有研究指出,这个「治疗化」的趋势 (therapeutisation of social work) 令社工「去社会化」,愈来愈倾向将关注点放在个人层面上,而较少运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及处理服务对象的问题,更倾向钻研运用个人辅导或家庭治疗去介入,多于与服务对象一起去消除或突破由环境以及制度所产生的障碍而引发的问题 (Jacobson, 2001; Rosen and Livne, 1992) 。
美国学者史柏治及郭尼 (Specht and Courtney, 1994) 曾痛心地评击不少社工已成爲「不忠心的天使」( unfaithful angels) 。他们指出,不少社工已抛弃了应有的使命;而社工专业逐渐走向三条错误的道路。第一,社工只对心理治疗及临床个案服务产生兴趣,却愈来愈不关注社会事件、政治议题、政策倡议、社会改革及社会公义。第二,不少社工喜好及选择私人执业,而所服务的对象以中产或以上人士居多。第三,基于热衷于心理治疗及私人执业工作,社工愈来愈远离贫困及弱势群体;社工专业已放弃了消除社会剥削、歧视、压迫及捍卫社会公义的角色。社工只变成临床辅导服务的忠诚跟随者,逐渐忘却了实践社会使命的本份。
在香港,不少评论也指出,社会工作专业逐渐忘记其改变社会的本份。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香港有不少社工热衷于投身社区发展计划及社会改革的工作,协助居住在贫乏社区的居民及弱势社群争取权益,消除社会不公的现象,以及倡议社会政策的改变。成立基层组织、发动联区争取行动、鼓励基层组织参与地区议会选举,在议会内外发挥民间的影响力,当时被认爲是社工的重要工作范畴,这些工作也受到市民及社工业界所推崇,社工需要行公义的形象亦很明显。但是,自九十年中期以后,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慢慢偏离其社会目标,逐渐侧重于帮助个人及协助个人去适应社会。
社会工作者所推行的专业服务走向多采用个人或人际关系改变策略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change strategies) ( 王卓祺,1997)。更有批评指出,由于受制于政府的剩余社会福利模式政策 (residualised welfare policy),社会服务都倾向将社会问题个人化,以及着重发展补救性服务 ( 邵家臻,1999)。有学术研究更访问了社工毕业生,探讨在职社工如何看社工的角色与功能(Chiu and Wong, 1997)。研究结果指出大部份被访社工都偏爱或同意社会控制及调解功能(control and mediation functions) 多于社会改革功能 (reformist function);以及喜欢运用补救性及个人取向的实务工作 (remedial and individualistic social work practice),而大部份被访者更认爲个人及小组辅导工作 (individual and group counseling) 是社工实务的最重要范畴。
检视近代香港社工的发展,不难发现当社会工作逐渐迈向专业化,就看见愈少「专业」社工投身于政治改革、倡导工作、社区组织、社会行动、反歧视与反压迫运动,以及促进社会制度改变的工作。社工愈想提升专业地位及提高专业能力,往往会将关注点放在专业技术及方法的培育上,而这些技术及方法则多偏重于心理辅导与个人及临床治疗的理论与技巧,而较少将重点放在如何进一步实践社工的社会目标及使命 (Abramovitz, 1998; Popple and Leighninger, 2008) 在本地及国际社工学术期刊中,有关社工理论及实务的讨论,多以探讨微观层面的介入,以及个人治疗与临床实务发展的文章占大多数,而与宏观介入或改变社会或实践社会公义的文章则占少数 (Kam, 2009) 。
当社工忽视社工专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目标,就会容易远离被压迫者和弱势社群,令到很多的社会不公义不被看见。社会上爲弱势社群发声的机会愈来愈少,社工会容易沦爲达致社会控制的工具,更只会爲当权者维持不公平制度的运行。社工亦会变得缺乏社会使命感,变得软弱,遇到压迫时,社工自身也不敢发声,起来抵抗。近年发生整笔过拨款资助制度所带来的恶性影响,社福界所表现出的沉默和无力感,与社工专业迈向「去社会化」的现象不无关系!
社会工作「去社会化」的原因
社会工作逐渐「去社会化」的第一个原因是政治气氛的改变 (Jacobson, 2001)。现今的政府部门及社会气氛都倾向于维持一个稳定的政权及平稳和谐的社会。当政治制度及社会气氛趋向保守的时候,社会工作专业不容易去倡议社会改革、制度改变及捍卫社会公义,更会惧怕由此所带来的政治压力。
第二个原因与鼓吹个人主义有关 (Figneira-McDonough, 2007) 。当社会大众都偏向关注个人利益、个人福祉及生活质素,却逐渐忽略关心邻舍、社区及整体社会的问题与发展,社工很容易会选择个人爲介入对象,而个人辅导模式会易于被接纳及被采用。
第三个原因可归咎于政府逐渐削减社会福利的承担,以及社会福利走向私营化。现今的政府都倾向采取「小政府、大社会」的政策,将提供社会福利的责任尽量推给家庭、社会及市场。「成本效益」和「有效运用资源」成爲资助社会福利服务的金科玉律。在削减社会福利资源及鼓吹自负盈亏服务的环境下,如何维持服务质素及解决生存问题成爲社会福利机构最关心的课题。在这气氛下,社工不容易或不会被鼓励去推行一些冲击政府政策或抗衡不公义制度的计划。社工便变成将精力及时间放在解决个人、家庭及小群体面对的问题,而逐渐舍弃改善社区,帮助弱势群体与社区组织,以及改变社会政策的工作 (Nuttman-Shwartz and Hantman, 2003)。
有不少批评指出,市场经济下的社工专业发展会导致社会工作的「去社会化」的第四个原因 (Abramovitz, 1998; Nutman-Shwartz and Hantman, 2003 )。在一个以市场经济运作爲主导的环境下,社工专业会受制于市场力量,尤其时要去满足社会服务市场的需要。因此,不难理解社工专业会逐渐忘记其改变社会的本份,而专注于提供市场需求的个人辅导及临床治疗服务。再者,在期望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优势的前提下,社工专业要争取与其他相关专业 ( 例如:医护人员、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拥有的同等专业地位。因此,社工专业着力去不断发展容易被社会认同的专业理论及技术;而不少社工认爲专注个人辅导、心理治疗及临床治疗是最适合及有效的方法,也是最能够提高社工的专业形象,最能够得到政府的认可,进而可进一步被赋以专业权力。
因此,除了外在或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外,社工专业本身的定位与发展亦有很大的影响。若社工专业过份强调其社会地位和专业形象,很容易趋向保守,不敢挑战强权,容易接受社会制度的规限,变得较热衷于巩固及发展临床专业知识和技巧,乐于采用协助个人适应的方法,多于运用及发展反压迫和较激进的宏观实务手法。
社会工作的「社会」涵义
以上的分析提醒我们,社会工作已逐渐忘记其社会目标,不少社工已忘记了社会工作的「社会」本质,忽略了将「社会」元素放入日常工作当中 (Butler and Drakeford, 2005);愈专业的社工可能就愈远离社会 ( 殷妙仲,2009)。这个现象实值得社工专业去关注。若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下去,究竟社会工作还应否被冠以此名?社工专业也将会遗失了很重要的核心价值。可以说,不少社工已不清楚社会工作所要拥有或包含的「社会」涵义。因此,我们极需要鼓吹社工专业重拾「社会」目标,找出社会工作实务所要包含的「社会」本质或元素重新整理及关注社会工作的真正「社会」涵义。透过检视相关文献,以及总结我多年的社工实务和教学经验,我会建议社会工作理应包含以下六项「社会」涵义 (Kam, 2009) :
(一) 社会关怀及意识
社工专业不会只要求社工会见个案,提供相关辅导服务,以及举办小组与活动,更应期望社工是一个关心社会的人。社工不应只关心手头上的工作,更应留意社会及所处社区正在发生甚麽事情。社工更需要有社会意识。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士,社工应该是对社会问题最醒觉及最有敏感度的。社会工作的第一个「社会」涵义就是要求社工不可以只关心个人,而要去关心影响着个人的社会事件或公共议题。社工需要培养两个关怀的「心」—— 就是「关怀个人」和 「关怀社会」的心。
(二) 社会的弱势群体爲主要服务对象
社工是去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应以服务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爲己任,尤其是面对被压迫及被剥削的群体。不少社工选择做甚麽工作时,多以运用那项喜欢的工作方法(例如: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爲主要考虑因素,反而较少去想应该去委身帮助那类弱势群体。太过着重实践那些专业技术会容易令社工远离社会上最被忽略的群体。社工的理想不应只去帮助弱势群体「助人自助」,更应鼓励他们去学习了自助之余,更去「自助助人」(甘炳光,2006a),爲社会作出贡献。无论一个专业社工拥有多好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若对弱势群体的困境却显得无知及冷漠,视而不见,以及缺乏委身的态度,她/他肯定不是一个有专业承担及有使命感的社工。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三项社会涵义是有关社工如何看个人问题。社工应该相信个人问题与其所处社会环境有相关的。我们不可以抽空去关注个人问题,而是要将这问题连系到社会环境的情况,留意彼此互爲影响的关系。社工要采用「人处于环境中」的角度 (person-in-environment) (Miley et al ., 1998) 去分析及解决服务对象所面对的问题。个人与环境应成爲两个同等重要的关注点 (dual focus);在日常的实务中,社工不可以忽略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更要多从个人所处环境的特别情况去了解问题及找出解决方法。
(四) 社会建构个人问题
除了要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外,社工更要采取一个「社会建构」的角度 (Social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去看问题的成因。这个角度提醒我们,很多时,问题的产生并不在于个人本身,而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不少个人问题都有社会成因的。我们不要采取「责难受害者」的角度(Ryan, 1976; 甘炳光,2006b )去将问题个人化,应该用「责难制度」的角度(甘炳光、莫庆联,1994)去分析社会环境及社会制度如何限制人的能力,如何压制人所应有的资源及权力,以及如何制造不必要的障碍,并阻碍及降低个人的社会功能。
举例来说,若以此角度去看老人问题,我们会发觉老人问题并不是由于年老而产生的,而是由于不完善的退休制度、低微的福利补助、带有歧视性及剥削性的劳动市场、以及不公平的社会政策建构出来的 (Phillipson, 1982; Townsend, 1981; Walker, 1980)。若用这角度去分析残疾人士问题,其实残疾不应被视爲个人缺损的问题;残障并非由个人造成,而是应该整个社会及环境的问题,是由于社会环境没有作出相应的改变而造成的 ( Oliver, 1996) 。一个人有残障其实不是最大的问题,若社会政策有相应的改变或身边的环境有适当的辅助设施去帮助,这些由于个人缺损而引起的问题是不难克服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应纯粹个人改变,不应只强调个人去适应,而是要改善周围的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及政策。
(五)社会改变
社工需要改变的对象不应只局限于个人、家庭及小组,而应扩展至社区及整个社会。令到社会作出适当的改变和发展是专业社工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相信,除了帮助个人在社会内过着美满的生活,也要令社会变得更适合人去生活。良好的社会改变自然会加强个人的社会功能。社工专业有着补救、预防及发展性功能。社会工作的社会涵义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只专注补救性功能,而应该透过促进社会改变去实践预防及发展性功能。这样,社工才能在社会内发挥全面及深远的影响力。其实,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除了改变个人外,社工也要贡献一己之力去改革社会,更应视自己爲社会发展的促进者、推动者及先行者。
(六) 社会公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社会涵义,是实践及捍卫社会公义。国际社工组织及不同国家所列出的社会工作定义,都一致地高举社会公义爲核心价值及基本使命 ( Marsh, 2005) 。社会公义并不是甚麽抽象的概念,我们不难在弱势群体日常生活的不幸中看见不公义 (洪雪莲,2006)。社工对社会存在的歧视、压迫、剥削,以及剥夺人权自由的不公义事情,应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行公义、好怜悯」是社工每天都要坚守的信念。因此,宏观的介入、倡议政策改变、改变不公义的制度、消除社会歧视、打破社会压迫及影响政治制度是社工实践社会公义的重要任务。社会工作与其他专业最大分别的地方就是强调促进社会公义这个特色 (Segal et al ., 2007)。
重拾社会工作的「社会」涵义
厘清了以上的六项社会涵义后,我们不禁问:「当一个社工只埋首于个人辅导工作,但完全不关心社会事件,远离弱势群体;没有将个人问题结连社会环境;忽视社会如何建构个人问题;未有着力去参与改变社会;以及忘记了实践社会公义的使命;这位社工应否被称爲社工呢?是否应该给予他/她另外一个称号较爲适合呢?」只专注个人改变,但忘记了社会本份,以及正在远离社会的社工实在未有尽社工的专业责任。我们都不愿意看见社工专业遗失了社会目标,以及忽略了所要包含的社会本质或元素。以下尝试从社工专业实践、社工专业发展及社工教育三方面,建议如何推动重拾社会工作的社会涵义。
(一) 社工专业实践
首要工作是要去突破微观与宏观介入实务的界限。不少正在负责微观实务工作的社工都认爲,宏观实务工作并不是他们的工作范围,应交由从事社区组织、政策倡议或社区发展工作的社工负责。这样过度分割的分工令社会工作的社会目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打破这个界限,将「社会」的元素,尤其是社会公义的目标注入其他实务范畴。近年,有学者提出社会工作的名称的中间应该加上「公义」一词,应该被改称爲「社会公义工作」(social justice work) (Finn and Jacobson, 2003) 。也有提议负责临床治疗的社工也要推行宏观及社会公义的工作,更有试验计划去推动临床治疗实务采用激进临床模式 (clinical activitist model) (Walz and Gorze, 1991),或将临床实务变成「临床社会公义实践」(clinical social justice practice) (Swenson, 1998),或「公义治疗」(justice therapy) (Waldegrave, 2005) 。
近年兴起的叙述治疗 (narrative therapy) (White and Epston, 1990) 就是迈向这个方向;将介入重点放在帮助服务对象处理社会论述的霸权问题,将个人问题外化,以及解构社会、文化及政治制度对个人带来的卡压。我们应该相信社会改变可由个人开始,个人的事其实是政治议题,而个人困扰也可以演变成公众事件。
另外,我们也要让社工明白倡导工作(advocacy)是每个专业社工都要兼负的任务。进行辅导工作的社工也可推动倡导工作,因爲倡导工作不只是改变法例及政策,也涉及改变不合理的行政步骤及不公平的资源分配 (Ezell, 2001) 。其实,每个社工在日常工作中都会涉及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爲服务对象或与他们一起进行倡导工作。当社工愈介入倡导工作,他们就会愈明白社会、环境及制度爲服务对象带来的负面障碍,他们就不会忽略社工应有的社会本质及需要实践的社会目标。
采取一个权利取向 (rights-based approach) (Bateman, 2000) 及强项取向(strengths-based approach) (Saleebey, 2006) 的工作模式会很有帮助。因爲社工很惯常采用以「问题」及「需要」角度去介入,这样很容易「弱化」或「病态化」(pathologise) 服务对象,便会太专注运用治疗模式去达致个人改变。若社工能多着重服务对象的权利,多去检视他们的权利如何受到剥削及压制,社工就会多留意宏观介入、社会公义及改变社会的重要。而强项取向也令社工有信心与服务对象去改变政策及促进社会改革。当我们愈相信服务对象拥有不少强项,相信他们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我们便会乐于承担专业责任去实践社会公义。
(二) 社工专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引入「整笔过资助拨款制度」及「服务投标制度」后,香港社工的专业自主性备受冲击,社工专业的标准薪酬架构完全被拆毁,社工专业资历丧失标准认可,出现同工不同酬的可怕现象,社工的工作变得不稳定,专业士气备受打击(张国柱,2006;Chan and Chu, 2002)。另外,新管理主义的出现,令到服务着重数量化,专业社工着重追赶服务数字指标,多于去满足服务对象的真正需要及实践社工的专业使命 (Lai and Chan, 2009 ;Leung, 2002) 。纵然香港的社工发展已设立了专业注册制度,但社工专业的自主性却愈来愈受到冲击,更出现了有政府部门、地区团体及服务机构干预社工帮助居民争取社会公义的事件及争论。在这样的环境下,不难理解社工会忘记其社会本质,服务会愈来愈走向「去社会化」。
因此,除了检视及改变社工的实践外,社工的专业发展也不容忽视。要令到社工重拾社工本质,不要摒弃维护社会公义的核心价值,及倡导社会改革的目标,社工专业一定要走向「专业自主」的方向。社工的专业发展不可只停留在设立了注册制度便可以,社工专业团体更需要着力去维护、捍卫及发展社工专业的自主性。例如:社工注册局不应只将职权局限于执行注册制度及监察社工有否违反专业守则,更需要去保护及捍卫社工去实践专业使命,尤其是去履行社工的社会本质及实践社会公义的原则。当有出现侵犯社工的专业自主,干预社工去执行专业守则及打击社工去实践社工使命的事件发生,社工专业团体要敢于站出来,代表业界去谴责及跟进。我们要让社会大众明白,指导社工的工作的并不是政府的拨款、机构的董事局或行理管理人员,而是服务对象的福祉及社工的专业使命与专业守则。
另外,机构服务应该是一个让社工实践使命的园, 地。社工团体要多监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阶层有否只关注机构利益或受制于政府的压力,而违反专业守则及没有提供适当的环境让社工有效地履行专业责任,并多让机构管理层明白社工的社会涵义,以及社工服务应有其社会本质与社会目标。无论采用那一套资助制度、那一个薪酬架构及服务如何发展,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打击社工的尊严,不要违背社工的使命及侵犯社工专业的自主。当机构与政府部门或其他资助团体签定「资助及服务合约」(Funding and Service Agreement) 时,环应加上「以上的服务协议都建基于尊重社工履行其专业使命及不违反社工专业守则」的条文,才能保障及促进社工专业自主的发展。
(三)社工教育
社工训练课程不应只着重实务理论及技巧的训练,而应该让社工同学深入及清楚了解社工发展的两个源头,因此,在课程内要多教授学生认识社工发展的历史。我们要留意,最能够令社工找到独特专业身份的并不是所学到的技术,而是社工所崇尚的目标及价值 (Wakefield, 1998 , as cited in Figneira-McDonough, 2007 )。因此,认识社工的核心目标及价值是课程内的重要部份,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社工同样重视个人改变及社会公义的两大目标。协助学生探索爲何社会工作被冠以此名是必要的教学范围。另外,在社会工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内,需要多讲述社会公义的重要性,多与学生检视爲何社会公义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石。
在社工课程内,老师应该多举办课堂以外的体验计划,让学生亲身接触社会的弱势群体,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及关怀社会的心;也可鼓励学生筹办关社计划,让他们多认识及分析社会存在的不公义,以及关注社会歧视及社会压迫的问题。在课堂内,也多与学生研习倡议政策改变及实践社会公义的成功例子,更可邀请社区组织代表作嘉宾演讲,分享社工去推动社区发展及社会改变的重要性。
虽然不少社工训练学院陆续开办以临床治疗实务爲重点的资深进修社工硕士学位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多加上宏观实务,结构分析、政策倡议、反歧视、反压迫等的内容。也可以在课程内加上探讨临床治疗服务与社会公义的关系,让学生多认识实践「临床社会公义实务」(Swenson, 1998)或「公义治疗」(Waldegrave, 2005)的可能性。前线社工或社工学生可能未察觉或醒觉这方面的重要性。因此,社工教育工作者要多去鼓吹,让同工及学生清楚明白,要全面地了解和深入认识社会工作,不可以只学习微观实务而完全摒弃宏观实务的训练,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地和实在地发挥社工精神。另外,更要向学生宣扬,社工愈能够掌握宏观实务的分析和介入方法,才愈能够在现时艰巨及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下,懂得在限制中寻找空隙、寻求突破、敢于坚持理想和继续坚守社工信念。
结语
我们要谨记,社会工作的名字有包含「社会」一词,所以,一定有其社会涵义。社会工作要同样重视关怀个人和改变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社工专业不可以只着重改变个人的目标,而忽略了其「社会」目标。社工应该相信,个人治疗与实践社会公义不应该互相排斥,推动社会改变及社会公义并不等同忽略个人治疗工作的重要;热衷临床治疗工作也不表示要摒弃社会公义的使命。
社工专业需要关注社工逐渐迈向「治疗化」及「去社会化」的问题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爲何社会工作被冠称此名」这个问题去检视及探讨社会工作应有的「社会」本质与社会「涵义」。社工专业正要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去减少「不忠心天使」的出现,唤起同业对社会目标的关注,积极推动回归其「社会」涵义,以及重拾重要的社会目标。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者
江西省社会工作协会: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和谐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江西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建设。